学科建设
研究团队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学科建设 -> 研究团队 -> 正文

老年营养(张召锋、徐美虹团队)

团队负责人:

联系方式:

关键词:

研究背景

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16%,中国老年人口预计突破4亿,失能、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,慢性病负担加重。30%社区老年人存在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,维生素D缺乏率超60%,且农村地区营养知识匮乏。目前社区层面缺乏低成本、可推广的营养评估工具,基层卫生服务与科研脱节;肌少症-衰弱共病的分子网络不清,菌群-衰老轴的靶向干预证据不足。需构建“评估-干预-验证”全链条研究范式,解决老年营养中精准评估工具缺失、肌少症-衰弱共病干预低效和抗衰老生物学靶标不明三大瓶颈,推动“以营养为杠杆”的健康老龄化策略。

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

1.社区场景驱动的老年营养精准评估与分层干预

科学问题

如何基于社区资源开发低成本、可推广的营养动态评估工具,并设计分层干预方案?

研究内容

  • 开发社区可推广的快速营养筛查工具(如结合握力、步速、微炎症指标的低成本检测套件);

  • 探索社区医护人员主导的“营养-运动-社交”三位一体干预模式;

  • 基于社区流行病学数据,建立区域化膳食指南(如针对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补充方案)。

  • 整合代谢组学(维生素D、同型半胱氨酸)和衰弱表型(Fried标准)的社区营养风险分层模型;

  • 利用AI算法分析社区健康档案,预测个体化营养需求;

  • 验证社区干预对老年营养不良率、再住院率的改善效果。


2.肌少症-衰弱综合征的营养-运动协同干预与代谢网络重塑

科学问题:

如何通过靶向营养联合运动打破“肌少症-衰弱-慢性病”恶性循环,实现代谢-免疫系统协同修复?

机制解析:

  • 开发针对衰弱前期(Pre-frailty)的早期营养预警标志物(如肌肉因子Irisin水平)。

  • 解析营养缺乏(如亮氨酸、维生素D)与衰弱表型(疲劳、低体重)的分子关联;

  • 探索衰弱老年人对蛋白质摄入的代谢应答阈值(如合成代谢抵抗的个体差异);

干预设计:

  • 分餐制高蛋白(每餐30g乳清蛋白)联合抗阻运动的时序干预方案(运动后30min黄金窗口期);

  • 植物-动物蛋白优化配比(大豆蛋白:乳清蛋白=3:1)降低慢性病风险。

临床验证:

  • 衰弱分期对营养干预应答差异的多中心队列研究;

  • 肌肉-脑轴效应:干预方案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。


3.肠道微生态靶向调控与营养驱动的抗衰老机制

科学问题:

如何通过膳食-菌群-宿主互作,延缓衰老相关表型(如细胞衰老、端粒缩短)并延长健康寿命?

研究内容

  • 筛选调控衰老相关分泌表型(SASP)的菌群代谢物(如丁酸抑制p16INK4a表达);

  • 探索膳食限制(如间歇性断食)通过菌群重塑激活自噬通路(AMPK/mTOR)的机制;

  • 开发基于菌群功能预测的生物年龄评估模型(如整合端粒长度与菌群多样性指数、菌群熵值与表观遗传时钟(Horvath Clock))。

  • 抗衰老功能食品:“后生元-抗氧化剂”等复合配方靶向清除衰老相关β-半乳糖苷酶(SA-β-gal)阳性细胞(Senolytics效应)。

未来规划

阶段目标

  • 第1-2年:建立社区营养动态评估模型,解析肌少症-衰弱代谢网络,筛选抗衰老菌群靶点;

  • 第3-4年:开发AI营养干预平台和功能食品,完成社区RCT验证;

  • 第5年:形成标准化干预方案并向全国推广,申报老年营养国家行业标准。

特色创新

社区场景创新:将精准营养从实验室推向基层,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落地难题,开发“检测-分析-干预-反馈”社区闭环系统。

衰弱干预创新:提出“代谢-免疫-神经”多维靶点协同干预,突破单一肌肉靶点局限;

衰老机制创新:超越传统慢性病管理框架,建立菌群-宿主互作调控衰老标志的因果链,推动营养干预直接延长健康寿命。

国内外研究对标与应用价值

国际前沿:欧盟“Horizon 2020”计划聚焦衰弱早期干预;美国NIA“干预衰老”(ITP)计划,突出中国特色(社区医疗网络+中医药资源);

应用转化:

短期:社区营养筛查工具包(3年内落地);

长期:抗衰老功能食品(如菌群靶向制剂)上市(5-8年);

社会效益:为老龄化提供“预防-干预-逆转”的全链条解决方案,降低老年人失能率,缩短带病生存期,助力健康老龄化战略实施。

研究平台与资源整合

1.核心研究平台

多组学分析平台:

代谢组学(LC-MS)、宏基因组测序(Illumina NovaSeq)、单细胞转录组(10x Genomics);

表型检测:双能X线骨密度仪(DXA)、生物阻抗分析(肌肉量评估)。

社区干预网络:

合作覆盖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10个城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;

基层医护人员培训体系(营养筛查标准化操作流程)。

AI与大数据平台:

自主开发“NutriBrain”算法(整合健康档案、可穿戴设备数据);

与中科院合作搭建私有化部署的老年营养数据库。

2.跨学科团队

基础研究组:营养代谢(中科院上海营养所)、衰老生物学(北京大学医学部);

临床验证组: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、华西医院临床营养中心;

工程转化组:江南大学食品学院(功能食品开发)、华为健康实验室(可穿戴设备);

社区协作组:国家基层卫生服务联盟、社区志愿者团队。

3.国际合作

加入全球老年营养联盟(GNA),共享欧盟“Horizon Europe”数据库;

与美国Tufts大学合作开展衰弱分期干预对照试验。

友情链接

Friendly links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

邮编:100191 

版权所有©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